close

德奧畢德邁亞(Biedermeier)時期的藝術

賴瑞鎣(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及美術史研究所副教授)

  十八世紀末,法國大革命(1789-1799)震撼了歐洲,自此以後革命與反革命復辟的勢力交相傾軋。值此之時,德國與奧地利也政局動盪,大多數中下階級的民眾長期飽受封建的反革命壓力,早已培養出順從與謙和的內斂個性,並不熱衷參與民主改革的行列。使得德奧地區封建解體的進度,較之其他歐洲國家來得緩慢。

  這種情形也反映在當時德奧地區的藝術上面。相對於官方或公開展示性質的藝術,此時的庶民藝術趨於較為含蓄的表現。尤其是在1815年維也納會議到1848年三月革命之間,德奧的文化圈特別盛行這種含蓄內斂的表態。這時候的藝術被後人稱為畢德邁亞藝術。畢德邁亞藝術並無特定的形式,它只算是十九世紀德奧藝術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脈絡。它的特質在於表達精神層面的內容,因此形式表現上並無特定的風格。

  在題材上,畢德邁亞藝術描述的是小市民的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反映一般百姓樸實謙卑的徳懿,因此也被當成「三月革命前的寫實主義」看待。在當時中下階級的人們已意識到社會的不平等,且對工業化城市的擁擠、髒亂和吵雜感到無奈,又對分工不均造成的社會失調現象心存不滿,他們開始嚮往起大自然及單純的生活。經過長期的時局不定與精神壓抑,人們只有退而謀求家庭的美滿和安全。當時的人為了自保,多表現出順從的理性態度,致使社會風氣顯得相當保守;也因為迫於無奈之故,這種保守的風氣中難免夾雜著幾分感傷的氣氛。而且為了有別於那些在三月革命之前藉由革命翻身的投機者,畢德邁亞文化圈的人士更刻意地標榜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社會實相,以力圖維護一定的社會道德標準。因此,畢德邁亞時期的作品大多表現出真情流露的一面。

  畢德邁亞的繪畫與荷蘭十七世紀繪畫、還有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繪畫關係密切,它從三者中發展出自己的寫實風貌,並且呈現各地方的不同特色,這也是由於畫家所描繪的都是各自家鄉的風土民情所致。尤其是畢德邁亞的風俗畫,除了描繪日常生活之點點滴滴、以及感人肺腑或滑稽歡愉的情節外,也夾雜一些陳腔濫調的時事。畫作的風格是介於寫實主義和理想主義之間,沒有明確的繪畫理論,只反應出當時流行的風尚和一般大眾的品味。這類題材的畫作,除了藝術上的價值外,也附帶發揮了記述社會史實的功能。可是,若把這類畫作當成正史來看,難免失之偏頗。因為有些畫家為了迎合時人,專挑一些膾炙人口的話題、或搏人歡笑的鏡頭、或動人心弦的一幕入畫。看起來似乎非常生活化的畫面,多少含混著誇張的渲染效果。儘管如此,透過這類畫作所看到的仍是深具人性關懷的一面。

  畢德邁亞時期的風俗畫處於傳統藝術的最後一個環節,它是擷取過去的各種技法,展現出來的是審美之外的附加作用,畫作予人一種熟悉的、親切的與自然的感覺。這種感覺是每個人都感受得到的,是存在你我之間的共通感情。正因為它是來自一般人日常生活的經驗傳輸,所以畫作本身具有一股溫馨的親和力,而成為不分時代、不分地位、不分年紀,大家都能欣然接受的圖畫。

  畢德邁亞時期的藝術潮尚最先出現在手工藝上面,特別是傢俱與裝潢方面更是一片蓬勃的景象。其特色在於輕巧素雅,外加柔和起伏的裝飾,並且強調實用的功能和經久耐用的性質。大約一八三0年到一八三五年之間,晚期畢德邁亞藝術的發展稍微呈現展示性的風格。這時候的水晶玻璃工藝頗受青睞,還有瓷器也大受歡迎,此外銅與鑄鐵工藝也因經濟利益而廣被推展。

  雖然畢德邁亞藝術被界定為一八四八年三月革命前德奧地區的藝術潮流,但是一直到十九世紀下半葉,它仍繼續流行於小市民的生活圈中,只是逐漸喪失了原本素雅平實的秉性。

畢德邁亞文化 Biedermeier Culture

在畢德邁亞時期,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只是被人淡忘的文化歷史記憶,而是存在於維也納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典型的維也納歌曲可以在晚上聽到,不只在世界知名的新釀酒館,也在市郊的小酒館裡。

以維也納方言與避免衝突的性格,此種社區歌唱形成了維也納的傳統生活型態。它代表逃離現實,因為拿破崙戰爭之後,人們急於在動亂時代發現新概念,因此畢德邁亞的生活方式在今日成了避風港。

畢德邁亞(Biedermeier)的來源是形容辭Bieder,意思是高貴可敬加上一點無趣,接上常見的姓氏Meier,大致可翻譯成-好公民麥亞。 這種風格反映出19世紀前半期風靡歐洲的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衝突。 在此期間,中產階級被排除在政治舞台外,也很難參與貿易。 他們退到私人領域,在沙龍裡專注於文化。 建築師(包括孔豪瑟)建造裝飾性外觀的房屋與建築,但也同時建立第一個大型公寓社區。 雕刻方面,曹納馬徹希為當權者建造紀念碑,克萊柏也做出精緻的裝飾雕像。

繪畫是畢德邁亞時期,人們特別喜愛的藝術形式 : 華德穆勒的風景畫與風俗畫,阿墨林大受歡迎的社會寫實畫,克里胡柏的石版印刷肖像(他發明了這項技術),達芬格的模型,芬迪精湛的兒童畫像。 然而,社會問題經常成為題材。 音樂方面由貝多芬舒伯特與維也納的幾位華爾滋大師,史特勞斯蘭納。 音樂之友會(Geselischaft der Musikfreunde)與維也納愛樂交響樂團加上作曲家與音樂出版商,奠定了音樂之都的基礎。

當時有名的詩人兼劇作家法蘭茲‧葛利爾帕澤(Franz Grillparzer,1791-1872)被比擬為席勒,他的作品回顧古典劇作家,但包含新的寫實主義。 葛利爾帕澤、萊蒙奈斯崔稱霸文壇,劇場興盛,娛樂場所人潮洶湧。 忙碌的社交與舒適的居家造成優渥的生活方式。 那個時代的家具(許多由丹豪瑟設計)、繪畫、陶瓷與銀器、鐘錶、彩繪玻璃如今可以在博物館和古董店看到。
(謝佳君譯,2001,知性之旅-維也納,臺北協和國際多媒體,P.29)

設計風格:主流風格 >> 畢德邁亞Biedermeier

從王政復辟時期至19世紀最後一年,一種全新的風格誕生了,它融合了新哥特式、新巴羅克式、新文藝復興式和其他引進風格。 19世紀資本主義精神站穩了腳跟,通過有意培養的統治能力,資本主義的精神給這些引進的潮流注入了一種一致性。在王朝復辟時期,家具的輪廓和裝飾不那麼死板,也不如拿破崙時期流行的家具那樣精雕細琢,而符合典型的資產階級追求簡潔、實用和方便的需要,將古典的高雅和豪華風格與資產階級情趣結合起來。在20世紀中期發展了以「深厚」和「濃密」為特點的室內裝飾類型,此類風格的家具適合平靜和熟悉的節奏需要。「Beidermieier」式代表了那一時期的歐洲風格。

 
經過拿破崙戰爭破壞的歐洲,簡單、便宜Biedermeier風格出現,以Biedermeier卡通人物命名。核心就是中產階級家庭生活的輕鬆和舒適。它源於法國新古典主義(路易十六式),並自由借鑑了許多種風格,在優雅與精緻之上增加了力量與舒適,自1815年至1848年,分佈於德國、奧地利和斯堪地納維亞半島。
這個風格的特點是:動植物造型與明亮的色彩,瓷器和玻璃,以有限的古典線條裝飾的淺色的原木家具,走的是乾淨與高雅藝術和現代工藝相結合的線路。

畢德邁亞式家具是歐洲古典式家具史上最後的一種家具風格樣式,流行1815–1848年的歐洲。原本是歐洲鄉土家具的畢德邁亞風格,具有簡單樸實而拘謹沉重的特徵,並多採用桃花心木等名貴木材作為裝飾貼面。19世紀初,這種風格逐漸傾向於曲線造型和華麗的裝飾,並在德國發展成為新洛可可式,在法國形成了路易菲利浦風格。在英國則發展成為早期的維多利亞風格。這種風格在實際上都是模仿、拼湊歷史上各種風格而成的家具式樣。

PS:新古典風格回歸到古希臘、羅馬的建築特色,線條簡化,抽離了雕花或嵌鑲等華麗風情,風格表現典雅而迷人,顏色也朝向暖色系,並更注意生活實質的需要,華而實用是新古典的精神。
路易十六式(新古典風格)特點為:直線為主體、重視比例、採取節制和均衡手法的新古典風格。以直線為基調、追求整體比例的美,表現出注重理性、講究節制、結構清晰和脈絡嚴謹的新古典主義精神。
(http://www.china-designer.com/home/108005_4_48932.htm)

畢德邁亞(Biedermeier):
      畢德邁亞(Biedermeier)之正式成為一個傢俱的名詞,是從1903年由梅爾大百科(Meyer Encyclepedia)之列入開始。其所代表的樣式是溫暖與舒適。其發展與呈現的是完全顛覆王朝政治哲學之王室形象的傢俱。所反映的是對法國大革命之失敗所產生全社會的失落感,尤其是在公元1815年之維也納會議所引起的政治疏離感後,社會對安寧與穩定的生活以及對經濟及工業的發展產生了強烈的認同感與需求感。故在設計理念上反應的是一種不穩定,且是對目標的企圖大於對結果的追求。因而會產生結實的中心形態,卻以看似脆弱的支撐腳來搭配之結構。充分的表達出一種不完整的寧靜。那時代的趨勢反射在生活的形態上,就成為將扶手椅,沙發及圓桌放置於特設的私人會客室,以便在那兒有私密的談話,溝通,彈琴或唱歌,更進而發展出特定形態的書桌,秘書桌與置物櫃。這設計理念更影響到木材的選用,一般皆是以桃心木或核桃木等硬木,搭配著輕軟木料之崁入。鮮用青銅配件,而以貼上金箔之成形木刻來取代。
(http://www.914.com.tw/914web/Web%20Page/Product%20Page/Current%20Page/EAF%20Page/EAFIP.htm)

「畢德邁亞」一詞出自流行漫畫書《飛葉》(Fliegende Blatter)中的一名人物;自從1855年開始,這個角色的名字就成了小布爾喬亞階級美德的同義詞。

中產階級的家居文化
在這個時期裡,中產階級的家裡充分反映了實用、舒適、不裝腔作勢的特性。美好的中產階級家庭拾棄了繁複的布料和設計,同時也不再嚮往奢華,相反地,他們崇尚一種謙遜的簡約之風。房間講究和諧的安排,家具(椅子、背長椅、長沙發、桌子)和裝飾品最好都能成雙成對。當時,許多物件不再是特別訂作的,而是標準化的「成品」(或像當時人說的:「從架上下來的」),因為這些物件都有客觀、節制的造形,所以也很易彼此搭配。除了輕便椅和沙發之外,典型的物件包括:優雅的衣櫃、書桌、茶几、書架,以及放置禮物、紀念品或小擺設的玻璃陳列櫃。通常,家具都是由淺色的冷杉木或松木製成,再以楓木、櫻桃木或胡桃木貼皮。

畢德邁亞風格印證了工業化的首次成果,顯現在其標準化的成品、簡約的造形、功能性、「現代」的配送方式上。
(Thomas Hauffe/陳品秀,2007,設計小史,台北三言)

畢德麥雅就是新古典主義的德國派(http://simpleintro.pixnet.net/blog/post/35954177-%E5%B0%B1%E6%98%AF%E6%84%9Bart-deco)

 

畢德邁亞這個術語,是用來描述新古典主義晚期的德國小資產階級,以及同時期的奧地利家具及室內設計風格。畢德邁亞在條頓語中,是英國攝政時期的同義字,字源源自bieder,意味「不討人厭」,而Meier,則是常見的德國姓氏。

Stephen Bayley, Terence Conran/何佳芸,廖素珊, 羅珊珊譯,設計全書A-Z(Design: Intelligence Made Visible),2009,台北市積木文化。

QUENCY / Xuite日誌 / 回應(0) / 引用(0)
包豪斯建築攝影作品展設計師介紹...|日誌首頁|竹筍燈/QUENCY上一篇包豪斯建築攝影作品展設計師介紹/北京文網...下一篇竹筍燈/QUENCY